摘要
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和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CO2)可能会在30年内显著降低作物中必需营养素的可获得性,如蛋白质、锌和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行星健康》杂志上。
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和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CO2)可能会在30年内显著降低作物中必需营养素的可获得性,如蛋白质、锌和铁。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在世界范围内,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生产不仅提供足够的卡路里,而且使足够的必要营养素广泛供应的食品。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减少营养不良在世界各地最近但全球人口增长在未来的30年将需要增加食物的产量,提供足够的营养,”资深科学家解释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和研究的合著者盖Sulser。
“这些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减缓全球营养改善的进程,因为它只会降低关键营养物质的可获得性。”
该研究“一种模型方法,结合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蛋白质、铁和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预测气候变化对全球饮食的影响,”[LINK]由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联合撰写,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柳叶刀行星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上。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对二氧化碳升高和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供应中营养物质供应的影响进行的最全面的综合研究。
预计到2050年,技术和市场效应的改善将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养分供应,但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负面影响,这些收益将大大减少。虽然高水平的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某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但之前的研究也发现,它们会降低作物中关键微量营养素的浓度。这项新研究发现,到2050年,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预计小麦、水稻、玉米、大麦、土豆、大豆和蔬菜的营养损失平均将达到3%左右。
然而,世界各地不太可能均匀地感受到这种影响,而且目前营养严重不足的许多国家预计将来营养供应不足也会对它们造成更大的影响。
营养减少预计特别严重在南亚,中东,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部,和前苏联地区很大程度上由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营养不良通常更高,饮食更容易受到直接影响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引发的气候变化。
“总的来说,中低收入国家的人们从植物中获取的营养比例更大,而植物的生物利用度往往低于动物,”RTI International高级经济学家、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罗伯特•比奇(Robert Beach)表示。这意味着,随着作物失去营养,许多营养摄入量已经相对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缺乏铁、锌和蛋白质。这些区域中的许多区域也预计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因此需要最大的养分供应增长。
对个别作物的影响也可能对饮食和健康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小麦养分的显著损失具有特别广泛的意义。比奇补充说:“小麦在世界许多地区的饮食中占很大比例,因此小麦营养浓度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许多人摄入的微量营养素产生重大影响。”
到2050年,所有地区小麦的蛋白质、铁和锌的利用率预计将下降12%。在小麦消费量特别高的地区,包括前苏联、中东、北非和东欧,人们可能会经历小麦蛋白利用率的最大下降。
在南亚,那里的人口铁摄入量已经远远低于推荐水平——印度是世界上贫血患病率最高的国家,预计铁供应仍然不足。更重要的是,高碳水平使该地区锌的平均利用率低于推荐营养摄入量的阈值。
Sulser补充说,尽管该研究的模型仅限于2050年,“将分析扩展到本世纪下半叶,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会更大,这将导致更大程度的养分有效性降低。”
研究人员还强调,有必要在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包括进一步研究气候对动物来源的影响,如家禽、牲畜和渔业、作物的营养成分、短期气候冲击造成的营养不足以及可减轻营养供应减少的技术。
量化对个人的潜在健康影响还需要考虑食品消费之外的许多因素,包括获得洁净水、卫生设施和教育,这些因素影响营养和健康结果。
Sulser指出:“饮食和人类健康极其复杂,难以预测。通过减少关键营养素的可获得性,气候变化将使消除全球营养不良的努力进一步复杂化。”
来源:Medindia
此文系悬壶济世网原创整理,没有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