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麻疹病毒聚合酶的特定区域,发现其具有抗麻疹病毒的作用,并可作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一种途径。
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Sciences)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病原体)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对麻疹病毒聚合酶的特定区域,科学家发现该酶可以对抗麻疹病毒,并被用作开发治疗这种严重传染病的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一种方法。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导致严重的健康并发症和死亡。它开始于发烧、咳嗽、流鼻涕和红眼睛,接着是从头部开始并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小红斑皮疹。虽然美国在2000年宣布消灭麻疹,但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说,美国正在经历自1990年代初以来报告的麻疹病例最多的时期。
虽然有一种有效的疫苗,但是接种麻疹病毒疫苗的人数一直在稳步下降。大多数新病例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因此制定一种补充接种疫苗的有效治疗策略成为一项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目前还没有获得治疗麻疹的抗病毒药物。
“我们有先进的底层机制的认识病毒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发展沿着使壳体化基因组——知之甚少,而且没有很好的表征机制——通过识别和描述其成分之间的动态交互,“威尼斯杜邦说,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一个博士生在Richard Plemper博士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可作为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靶点的脆弱性。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美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Sciences)教授理查德·k·普莱姆珀(Richard K. Plemper)博士表示:“近年来,在利用化学片段库成功定位用于治疗目的的蛋白-蛋白界面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副粘病毒聚合酶机制中新发现的界面符合可用药靶点的关键标准,而且很可能在与麻疹病毒密切相关的高致病性副粘病毒(如人畜共患尼帕病毒)中得到机械性保护,目前我们还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下属的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尤尼斯·肯尼迪·施赖弗(Eunice Kennedy Shriver)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国立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资助。
另一位合著者是乔治亚州艺术与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副教授江毅博士。
“如果没有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这项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Plemper说,他强调乔治亚州的大学氛围促进了突破性的发现。
来源:Medindia
此文系悬壶济世网原创整理,没有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