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人员发现,致命的凝血疾病,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之间存在协同关系或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致命的凝血疾病,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

这两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之间的联系“可能为对难治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医学博士X. Long Zheng说他领导着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
两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凝血疾病,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简称HUS),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特征——小血管大量疼痛性阻塞,导致全身不同程度的器官损伤。然而,这两种疾病有不同的生物学机制。
在UAB,郑是Robert B. Adams病理学教授,UAB医学院病理学系实验室主任。
TTP主要由自身免疫性抗体引起,这些抗体攻击人体自身的一种酶ADAMTS13。ADAMTS13于2001年首次被郑发现并克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尤其是非典型形式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是由补体通过补体替代途径的不当激活引起的。补体途径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有助于或“补充”清除体内感染微生物或受损细胞。
来自TTP患者的一些临床证据,使郑和他在UAB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测试了ADAMTS13缺乏和补体激活在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的假设。
他们使用了两种现有的小鼠系——一种完全缺乏ADAMTS13,另一种在补体因子H基因(cfh)中存在杂合突变,即小鼠有一个cfh基因未发生突变,另一个cfh基因发生突变。像人类和老鼠这样的哺乳动物每条染色体都有两个拷贝,所以cfh基因也有两个拷贝。
这两个品系称为Adamts13-/-,完全缺乏Adamts13酶;cfhW/R,其中W表示未突变基因正常CFH蛋白中的氨基酸色氨酸,R表示突变CFH蛋白中的色氨酸已被精氨酸取代。这两个小鼠系完全没有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症状,尽管在不同的器官组织中偶尔存在微血管血栓。
为了寻找TTP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致病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产生了第三个菌株,该菌株显示出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迹象、症状和实验室证据。
小鼠的血浆结合蛋白水平较低,外周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碎片增多,这是红细胞试图挤过血凝块而破裂的迹象。这些小鼠的血浆乳酸脱氢酶活性、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有所提高,出现了一般器官损伤和血块肾损伤的迹象,这些小鼠的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在两种基因中都有cfh突变的小鼠株,即cfhR/R纯合突变株,无论有无Adamts13-/-,都发展成一种更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同时使用Adamts13-/和cfhR/R的小鼠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cfhR/R的小鼠。
三种受感染的小鼠均在显微镜下可见弥散在主要器官组织(包括脑、心、肺、肾、肝和肠)的末梢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中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总的来说,”郑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ADAMTS13缺乏和补体激活在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设计一种潜在的治疗难治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新策略。”
来源:Medindia
此文系悬壶济世网原创整理,没有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