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网 > 糖尿病 > 详细内容

纪立农:做糖尿病管理 首先应考虑如何降低早死率

摘要

‍ ‍  ‍  ‍  ‍  ‍全球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由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定义为30岁~70岁间死亡),占人类过早死亡的80%左右。减少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是提高人群预期寿命的主要途径。那么我们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慢病管理的现…

        全球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由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定义为30岁~70岁间死亡),占人类过早死亡的80%左右。减少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是提高人群预期寿命的主要途径。那么我们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慢病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慢病管理?本期,特邀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为我们介绍如何通过慢病管理来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

        提高预期寿命的关键

        是减少慢病过早死亡

        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要具体实现以下目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由2015年的76.34岁提高到79.0岁。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015年为19.1%(2013年),到2030年,这一数据将比2015年降低30%。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的重大举措。

        全球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由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定义为30岁~70岁间死亡),占人类过早死亡的80%左右。

        减少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是提高人群预期寿命的主要途径。基于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所进行的预测显示,如果上述减少过早死亡的目标得以实现,2030年,世界人口在30岁~70岁间的预期寿命将增长0.64年。其中,中国人群中相应的预期寿命增长可接近0.7岁。

        欠发达地区患者问题

        更亟须下大力解决

        中国虽然按照目前世界银行的标准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但中国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卫生保健水平不平衡。

        因此我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慢病所致早死风险,差别巨大。

        在2017年发布的一项对我国50多万普通人群的队列随访研究显示,在农村糖尿病患者中,酮症酸中毒和昏迷所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6%,而在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应数据为4%。

        该研究还发现,农村糖尿病患者中,慢性肾病导致死亡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8.69倍,而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应风险为6.83倍。此外,该研究还显示,中国糖尿病人群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糖尿病人群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慢性肝病、感染和肿瘤的风险,也较非糖尿病人群显著增高(1.54倍~2.4倍)。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风险,尤其是死于可以预防、控制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因我国糖尿病人群庞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和卫生保健欠发达地区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机会,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降低30%”这一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分清轻重缓急

        从以下角度逐个击破

        逐步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SDGs的健康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SDGs和“健康中国2030”均提出实现医疗保健的均等化,加强疾病的预防、早诊和有效治疗是实现2030健康目标的重要策略。

        但这些策略的落实,需要我们围绕着既定目标进行精细计划,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安排。

        首先,应根据当前我国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的防控现况,采用“容易实现的目标” 策略。需要针对我国导致糖尿病患者高死亡风险的肾病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两大主要问题进行攻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

        其次,我国应通过提高基层糖尿病的诊疗能力,以及提高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来提升对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的控制水平。通过合理利用抗血小板治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和因并发症导致的早死风险。

        当然,改变居民不良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减少糖尿病疾病负担的终极良策。

        除了上述措施外,近年来研发的新药GLP-1受体激动剂,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险因素的糖尿病人群中被证实,可在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发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作用。同样,SGLT2抑制剂类新药也被证实,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险因素的糖尿病人群中,可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减少终末期肾病和因肾病所导致死亡,减少心衰风险和全因死亡的作用。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险性的糖尿病人群中,这些药物已经被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主要降糖药物。通过提高这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导致的早死风险。

        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是人类自身的根本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预期目标,正是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出发,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制定的。我们坚信,减少糖尿病的早死率将对这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文/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纪立农)

分享: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有强烈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