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对1000名个体进行验证的初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也被称为“生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结肠直肠癌。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杂志上的一项在1000人身上进行的初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也被称为“生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结肠直肠癌。
由Iradj Sobhani教授领导的亨利蒙多AP-HP医院和巴黎大学的胃肠病学小组,以及由Philippe Sansonetti教授领导的Inserm和Pasteur分子微生物发病单元(U1202)的小组证实了研究结果。
该试点研究由法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并由巴黎公立医院网络(AP-HP)作为临床癌症研究医院项目(PHRC-K)的一部分进行推广,导致了一种非侵入性血液检测的发展,这种检测可识别与发育异常相关的表观遗传现象。
散发性结直肠癌可发生在没有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患者身上。它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的增加反映了环境的负面发展,它可以触发宿主细胞的遗传和表观遗传DNA的改变,从而促进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一些研究探讨了微生物群作为这些相互作用的中介的作用。团队在胃肠病学部门Henri-Mondor AP-HP医院和大学完成Paris-Est一起组成的一个团队成员来自Inserm和巴斯德研究所的分子微生物发病单元(U1202)和椅子在法兰西学院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在老鼠身上证明表观遗传机制引发的一些细菌的微生物群对零星的结肠直肠癌的发病或提升。他们随后在人类身上验证了他们的发现。
研究中的136只老鼠被分别移植了9名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新鲜粪便和9名无结肠疾病患者的新鲜粪便。手术是在亨利-蒙多惠普医院进行的。小鼠的结肠在人类粪便菌群移植后7周和14周进行了检查。
研究小组特别调查了异常隐窝病灶(或ACF,一种癌前病变)的数量和发展,微生物概况和结肠DNA损伤。他们还考虑了动物的食物摄入量、体重和血液指标。
通过统计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了粪便生态失调(肠道细菌组成失衡)与动物组织中的遗传和表观遗传DNA特征之间的联系。
老鼠收到新鲜的大便从零星的结直肠癌患者癌前病变发展被称为异常地穴焦点(ACF)没有任何重要的基因改变结肠,但是他们有更多的hypermethylated基因——已明显与ACF的结肠粘膜的发病率。
验证后大便失调和DNA之间的联系异常(甲基化)零星的结直肠癌患者参加了粪便移植,在人类身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目的是开发一个简单的,可再生的血液测试,可用于早期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无症状的患者。
这项试验的前瞻性验证是在1000名无症状的病人身上进行的,他们将接受结肠镜检查。为了鉴定所涉及的细菌,对它们的整个细菌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三个基因的高甲基化水平被定义为累积甲基化指数(CMI)。根据CMI(阳性或阴性)对患者进行分类。一项分析发现CMI阳性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的预测因素。
本研究表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菌群通过少量基因的高甲基化作用,在动物体内诱发癌前结肠病变。因此,CMI和/或甲基化细菌可以作为这种癌症的诊断标记。这些初步发现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和确认。
此文系悬壶济世网原创整理,没有授权,请勿转载!